作者:吴克俭 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原304医院)
「Z效应」是指打入股骨头或股骨颈的两颗枚交锁螺钉,发生反方向移位现象,近端螺钉向内侧移位,而远端螺钉向外侧移位。如近端螺钉向外侧移位,远端螺钉向内侧移位则称「反Z效应」。
容易「Z效应」髓钉类型
股骨近端骨折“Z”效应
“Z”效应机制似乎并不明确,有研究者认为垂直的重力负荷导致股骨头和股骨颈内翻,进而发生旋转或扭转,是引起“Z”效应的主要机制。
此外,内侧皮质粉碎性骨折、骨质疏松以及进针点不正确也是引起“Z”效应的重要原因。
上述解释能说的通吗?
股骨髓钉“Z ” 效应究竟啥原因?
股骨髓钉“Z ” 效应暗示了什么?
一幅图给您答案-“微动”
“连动杆”原理
固定结构上髓钉主钉过细或头颈钉把持力不足,手术技术尖顶距(TAD)未满足要求,骨折类型属极不稳定尤其是股骨近端内侧缺乏有效支撑,康复过早负重等。当存在上述条件之一时,骨折愈合前内植物与骨之间存在微动,而股骨重建髓内钉的组合结构类似“机械连接杆”,连接杆偏心受力就有“转动”趋势,长期的“转动”趋势将导致两枚头颈钉反方向移动,结果就是“Z效应”或“反Z效应”。
Z效应-“连动杆”原理
理解骨折类型,规范手术步骤与技术,设计新型股骨髓内钉。
TRIGEN:tm:
META-TAN:tm:设计理念
联合交锁螺钉治疗股骨近端骨折。
标准近端锁定治疗股骨干及远端1/4骨折。
远端3个平面螺纹锁定可获显著稳定性。
TRIGEN:tm: META-TAN:tm:外观
适用于高能量损伤年轻患者和骨量充足、髓腔狭窄的患者,不适用于骨质疏松老年患者。
材料: Ti 6AL 4V
外偏角: 5°
前倾角12°(重建)
后倾角12°(股骨)
后倾角12°(股骨)
颈干角CCD: 127°
近端尺寸
髓内钉直径: 9, 10, 11.5 & 13mm
近端直径(数据)
近端直径(标注)
长度: 30~50cm, 2cm 递增
前弓弧: 随长度递增
主钉长度与弯曲半径
联合加压交锁防止“Z效应”
成角-加压形成稳定固定
稳定螺钉增加稳定
“有利于应力分散”
(尤其适合粗隆下骨折)
不增加主钉置入深度,增大近端锁钉角度(标准模式下)及12°后倾角设计,使大粗隆→小粗隆固定更加稳定。
近端锁钉角度增大
12°后倾角设计
长短股骨解剖前弓弧研究结论:主钉越长,前弓弧的半径应越大。
前弓弧随钉长变化
增强远端抗交锁钉松动的稳定性,提供后外侧向前内侧的固定方式(易于C臂机定位)。
远端成角多平面锁定
TRIGEN:tm: META-TAN:tm:
与INTERTAN:tm:
尺寸对比
META-TAN逐步替代TAN包含并超过所有TAN的适应症。
META-TAN不会替代INTERTAN。
二者的适应证不同!物尽其用!
感谢
Smith & Nephew(北京)
版权归作者所有,感谢吴克俭教授的精彩学习内容
本文来源:304骨创伤
本文作者:吴克俭 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原304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