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进行性“心血管综合征”,其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脑血管病并发症的发生等。在降压治的同时,干预其他的可逆性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尤其是高胆固醇血症,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AS)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的发生,因LDL-C是致AS的基本因素。
目前降压药主要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钙通道阻滞剂(CCB)、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及由上述药物组成的固定配比复方制剂等。
一般建议优先选择长效降压药,以有效控制24h血压及更有效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但降压、降胆固醇联合治疗时,降压药的选用需考虑:根据高血压合并高胆固醇血症者临床特征,及是否采用以单片复方制剂(SPC)为基础的联合方案,再者是降压药与降脂药之间的相互作用。
因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等危险因素者发生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AS)的风险较高,并存在较高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激活,降压药优先推荐钙通道阻滞剂(CCB)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断剂(RASI,即ACEI、ARB),尤其是长效制剂。
CCB中氨氯地平半衰期长(35-52h),有较多抗动脉硬化的循证医学证据,是优先推荐的一种CCB;
ACEI中的培哚普利血浆半衰期>40h,其降低24h和夜间血压方面较优,有降低全因死亡风险的证据,为优先推荐的一种ACEI;
ARB中的奥美沙坦降压疗效更优,有抗AS的循证,但缺乏全因死亡降低获益的证据。
此外,部分利尿剂与β受体阻滞剂可影响脂代谢而引起血脂水平的改变,高血压合并高胆固醇血症者宜小剂量用药。
①以SPC为基础的联合用药:以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SPC为基础,当血压不达标时可联用其他降压药,如CCB、RASI、噻嗪类利尿剂等。
②相互作用:高脂溶性他汀类药如辛伐他汀、洛伐他汀主要经CYP3A4代谢,氨氯地平可中等抑制CYP3A4而减慢前者的代谢,致其血药浓度升高及增加肌病的发生风险,由此氨氯地平与辛伐他汀、洛伐他汀合用时,两药的剂量均应≤20mg;硝苯地平控释片、非洛地平缓释片对CYP3A4的抑制作用相对弱,与他汀类药的药物相互作用不明显;常用的ACEI尚无与其他药在代谢方面发生有重要临床意义相互作用的报道;缬沙坦、替米沙坦、奥美沙坦酯不经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厄贝沙坦主要由CYP2C9氧化,与他汀类药合用药动学相互作用基本无。
高血压者的降胆固醇药物主要是他汀类药、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如依折麦布)、血脂康及兼有降压和降胆固醇作用的SPC。
①若单用他汀类药未能使LDL-C达标,可联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②他汀类药治疗后LDL-C达标,而非HDL-C(即总胆固醇-HDL-C)未达标时,必要时可考虑联用贝特类药物。合并三酰甘油极度升高(≥500mg/dL)者,推荐采用或联用贝特类药物治疗。
③长期服用他汀类药有可能引起血糖异常和增加新发糖尿病风险的报道。研究发现,他汀类药对血糖调控的不良影响有类效应,匹伐他汀和普伐他汀对血糖调节有较中性的作用。但考虑他汀类药对心血管病的保护作用远大于新发糖尿病风险,高血压伴高血脂症及高危糖尿者使用他汀类药是可最大获益的。
①升高LDL-C的药物主要有某些孕激素、达那唑、合成代谢类固醇、异维A酸、胺碘酮、噻嗪类利尿剂、免疫抑制剂(环孢素)、糖皮质激素、苯氧酸(还可引起严重高TG血症)、噻唑烷二酮类、长链ω-3脂肪酸。
②升高TG的药物主要有口服雌激素、雷洛昔芬、他莫昔芬、维A酸、干扰素、免疫抑制剂(环孢素、西罗莫司)、β受体阻滞剂(特别是非-β1选择性药物)、蛋白酶抑制剂、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氟扑来平、氯氮平、奥氮平)、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罗格列酮、噻嗪类利尿药(仅有较弱作用)、胆汁酸多价螯合剂、左旋门冬酰胺酶等。
参考文献:
1高血压患者血压血脂综合管理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9,27(7):605-614
2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甘油三酯升高的管理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全科医学,2019,17(5):709-713
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9,19(1):1-44
4中国实体器官移植受者血脂管理规范(2019版)[J].器官移植,2019,10(2):1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