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胫骨干骨折的髓内治疗成为固定的金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中出现很多问题,比如:复位困难、锁定困难、阻挡钉复位固定技术等。尤其近些年专家型髓内钉的产品在远近端骨折中得到应用,有好多的技巧及争议。今天重点给大家整理了胫骨骨折髓内钉治疗难点、焦点,值得学习借鉴!
(一)解剖特点


(二)创伤特点
骨筋膜室综合征10%~50%(后深、前侧间室)。
粉碎骨折或者多节段骨折多合并软组织损伤。
并发症多:愈合障碍、骨缺血坏死、骨髓炎等。

(三)手术指征
1.不稳定骨折,要求早期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
2.保守治疗失败,遗留畸形:
- >5° 内外翻 
- >10° 前后向,尤其向后呈角 
- >10° 旋转畸形,尤其内旋 
- >1.5cm 短缩畸形 
- 骨皮质接触<50% 

(四)手术治疗
- 髓内钉 
- 钢板(内置、外置) 
- 外固定架 
- 联合 

(1)髓内钉手术时机选择
- 早期无肿胀<8h 
- 5-14天后 
注意:可能增加骨筋膜室综合征风险!!

髓内钉发展史:胫骨髓内钉技术是膝关节极度屈曲(120°-130°),由Gerhard Kuntscher在1940年首创。

几个焦点问题:
- 扩髓VS非扩髓及注意事项 
- 髓内钉长度及直径选择 
- 入针点确定/失误补救 
- 长度/旋转/成角的判断 
- 阻挡钉技术的应用 

1.扩髓VS非扩髓:争议?
- 扩髓可以增加稳定性,骨折愈合 
- 扩髓可能带来骨内膜损伤 
- 热损伤的问题--降温/开放止血/速度慢 

多中心RCT:扩髓不影响髓内钉固定胫骨干骨折的疗效
扩髓VS非扩髓
1)扩髓髓内钉--骨不连低;
2)延迟愈合、不愈合,感染,骨筋膜室综合征、膝前痛无明显差异;
3)不扩髓螺钉更容易变形和断裂,需要更换内置物,植骨率高;
4)对于开放性骨折,非扩髓的髓内钉可以降低感染率。

扩髓注意事项:(建议有限扩髓)
- 骨内膜血运破坏; 
- 扩髓中热损伤问题--降温、开放止血带、扩髓速度; 
- 多段骨折可能造成中间骨段旋转; 
- 按号扩髓--跨号扩髓增加脂肪栓塞风险。 
2.髓内钉直径/长度选择
- 小直径髓内钉对皮质骨血供破坏少; 
- 小直径的髓内钉强度不够,交锁螺钉易疲劳断裂; 
- 小直径髓内钉联合较粗(5mm)交锁螺钉效果好,螺钉直径增加25%,抗疲劳强度可增加25%-70%; 

髓内钉长度选择:长度尽力长,但不要损伤关节(接近骨骺线)

3.入针点
膝关节正位你认识吗?
- 平行于平台关节面,平台前后缘重叠; 
- 可清晰看到股骨外上髁突点,平台髁间嵴正对髁间窝; 
- 胫骨近端与腓骨稍有重叠(接近1/6),髌骨位于滑车沟稍上方且位于中线或中线稍外侧。 

下肢旋转对力线的影响

下肢旋转对入针点的影响

入针点错误补救
1)不改变入针点,变换钉子的角度及旋转,要求维持良好复位、锁钉后再撤除复位辅助工具。
2)重新建立正确的钉道:如果已经开口扩髓,将很困难,并损伤较大。

病例:有瑕疵
李,男性,21岁
术前X线片

左侧胫骨近段粉碎性骨折 AO 42B3a
手术过程:

近端锁定后发现胫骨力线内翻,去除近端锁定,阻挡钉辅助复位后重新锁定。
术后X线

拍片时下肢外观无明显内翻,但拍片时外旋及似乎下肢内翻畸形
术后15月随访

真实情况是:下肢无明显内翻,原因在于入针点轻度偏外,外旋位拍摄正位片。
4.长度、旋转畸形判断
1)长度:
- 健侧对比法(髓内钉、钢尺) 
- 皮质对应法 
- 腓骨比对法 
2)旋转:
- 胫骨前嵴触摸法 
- 侧位腓骨比对法 
- 关节面比对法 

5.阻挡钉的应用
1)作用:
- 辅助维持复位:利于导针/髓内钉按预计的轨道下行 
- 最终固定,增加稳定性 
个人做法:在钻入前,复位并矫枉过正,用4mm克氏针紧贴髓内钉钻入一单皮质+髓腔(对侧皮质不要穿透);复位及锁钉结束后更换最终锁钉。预防钻头断裂!!

(2)远端锁定技术
稳定骨折、长钉,远端可以不锁定--不提倡
优点:
- 减少手术时间 
- 出血 
- 辐射 


个人经验:透视少
1)直视法--可以直视下看到髓内钉压杆平台;

一般压杆不会偏移太远3-5mm,根据偏移方向决定最终定位孔位置。
2)瞄准架矫正辅助法--发生压杆错误时透视可以显示

3)体表定位+空心钻开孔法

缺点:受透视机及体位限制。
漏诊:
- 小腿中下段螺旋骨折注意后踝骨折 
- 平台骨折 
- 小腿骨间膜损伤 
- 骨筋膜室综合征 

病例:
王,女性,28岁
术前X线片

1)左侧胫骨中远段螺旋骨折
2)腓骨高位骨折
术前CT:

1)左侧胫骨中远段螺旋骨折
2)腓骨近端骨折
3)后踝骨折
诊断及分型:
左侧胫腓骨骨折/合并后踝骨折
AO:42A1/4f1B/43B1

手术过程:
- 先后踝闭合空心钉内固定 
- 左侧髌下切口入路--胫骨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 

术后X线

骨折复位良好,下肢力线正常,内固定安放合适。
术后3月随访

骨折已经临床愈合,可正常工作。
(3)复杂多段骨折治疗
病例:
李,女,28岁
术前X线片

1)左胫骨中段多段骨折
2)腓骨骨折
术前CT

诊断及分型:
- 左侧胫腓骨骨折 
- AO:42C2(多段骨折) 4F2Ac(腓骨干远端1/3简单骨折) 

手术过程:
1)小腿内侧经皮锁定钢板辅助维持复位
2)左侧髌下切口入路--胫骨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


术后外观及X线

手术微创,下肢力线、对位良好。
术后6月复查

骨折已经愈合,内固定在位。
多段复杂骨折小结:
- 软组织损伤可能较重,可能合并血管神经损伤,骨筋膜室综合征等; 
- 术中极不稳定,难以很好的维持复位,易固定失误; 
- 术中扩髓注意旋转、热损伤问题,尽力保留残存的外骨膜血运,不必追求用粗髓内钉; 
- 为增加稳定性可以行多枚阻挡钉固定; 
- 如复位非常困难,可小切口显露骨折端,纠正短缩、成角复位等,用锁定钢板(或牵引器)体外维持复位。 
(4)髌下入路缺点
- 需膝关节极度屈曲,近端骨折易出现向前成角畸形以及内外翻畸形; 
- 膝关节极度屈曲,透视困难;  
- 髌下切口膝前疼痛发生率高(47%) - 原因:多因素 - --关节内结构的损伤 - --隐神经分支损伤 - --股四头肌无力 - --脂肪垫纤维化 - --髌腱炎 - --髓内钉压力上升 - --尾端坚硬的突出 
近端1/4胫骨骨折 应特别注意!!
并发症多:
- 维持复位困难 
- 畸形愈合:外翻,前方成角,58%~84% 
- 不愈合 
- 需要再次翻修手术 

(五)髌骨上方入路


(1)髌骨上方入路适应症:
- 胫骨干骺端骨折 
- 髌下软组织条件差 
- 膝关节屈曲活动差 
- 低位髌骨 
- 髌韧带钙化 
- 伴神经血管损伤 
- 皮瓣修复后最终治疗 
- 特殊损伤--浮膝损伤 

(2)髌骨上方入路技术
仰卧,膝关节屈曲10°-20°,闭合复位骨折,透视验证。
体表切口:髌骨近端3-5cm切口;
内部切口:纵行劈开股四头肌肌腱,或增加切开髌旁支持带,髌骨外侧半脱位。
套管放于髌骨后。

透视证实导针位置:
- 正位--外侧髁间中部 
- 侧位--平台 前缘 
注意保护髌股关节。髓内钉长度深度需透视决定,看不见!

利于术中良好的透视。

(3)髌上入路对半月板及软骨损伤风险

病例:
许,男性,47岁
术前X线片

1)左侧胫骨近端骨折,胫骨中段多碎片骨折
2)腓骨中上段骨折
术前CT

诊断及分型:
- 左侧胫腓骨骨折 
- AO:41A3.3(多碎片骨折) 4F2Aa(腓骨干近段简单骨折) 

手术过程:
1)小腿内侧经皮锁定钢板辅助复位
2)左侧髌上切口入路--胫骨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


术后外观及X线

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内固定位置满意,创伤微小。
术后1月复查

下肢对线良好,内固定在位。
(4)文献中的髌上入路













来源:本文为好医术作者原创整理,原课件作者李岩、袁志老师,仅用于学习交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