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韧带损伤(又名踝关节扭伤)是门诊和急诊室中最常见的损伤之一,熟练掌握踝关节周围韧带的解剖、影像诊断、治疗手段,是临床治疗踝关节损伤的基础,对踝关节急慢性疼痛的正确诊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今天我们就来详细学习相关解剖、诊断及治疗策略,值得学习借鉴!
踝关节韧带解剖
(一)外侧副韧带
外侧副韧带复合体包括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
(1)距腓前韧带
距腓前韧带损伤常见,此韧带是限制距骨前脱位及踝关节跖屈的主要结构,此韧带与关节囊相邻,典型表现为上下两层结构(图1、图2)。中间有腓动脉穿支穿出,并和外踝动脉交通。
图1:踝前外侧面观(深层)
1外踝;2胫骨;3胫腓前韧带;4胫腓前韧带的远侧束;5距腓前韧带上支;6距腓前韧带下支;7距骨外侧面;8距骨颈;9距骨头;10跟腓韧带;11距跟骨间韧带;12颈韧带;13距舟韧带;14舟骨。(注:上图显示典型距腓韧带分两支)
距腓前韧带起于外踝前缘(其中央部分距腓骨尖10mm,总宽度为6-10mm),向前内走行,止于距骨体外踝关节面的前面。在中立位,此韧带与踝关节面相平行;在踝关节背伸时向上倾斜;跖屈时向下倾斜。跖屈时上半部分韧带紧张,背伸时,下半部分韧带紧张。
(2)跟腓韧带
跟腓韧带也起自外踝前面,起点位于距腓前韧带下方。在踝关节中立位,此韧带斜行向下后止于跟骨外侧面的后方部分。此韧带被腓骨肌腱覆盖,仅有1cm处韧带外露。
图2:箭头所示,外露部分。
跟腓韧带对于距下关节稳定性意义重大。
图3:上图显示跟腓韧带与距跟韧带
1跟腓韧带,2距跟韧带,3距腓韧带,4腓骨肌结节
(3)距腓后韧带
距腓后韧带起自踝筋膜,位于外踝内侧面,基本平行止于距骨后外侧面。在踝关节跖屈或中立位,该韧带松弛,当背伸位时,此韧带紧张。由于此韧带呈束形,其止点不仅仅是一个特定区域。
图4:踝关节后面观,箭头示距腓后韧带。
1腓骨;2腓骨腓沟;3胫腓骨;4胫腓后韧带浅层;5胫腓后韧带深支层(或横韧带);6距腓后韧带;7距骨外侧突;8距骨内侧突;9拇长屈肌腱隧道;10拇长屈肌;11跟腓韧带;12距下关节;13后踝韧带;14趾长屈肌肌腱(切断);15胫后肌腱;16腓骨肌腱。
图5:踝关节后面观
4距腓后韧带;1踝间后韧带;2、3胫腓后韧带。
图6:踝关节后面观
1腓骨;2腓骨尖端;3腓骨肌腱沟;4胫骨;5胫骨后结节;6胫腓后韧带浅层;7胫腓后韧带深层/横韧带;8骨间膜;9距腓后韧带;10距骨外侧突;11拇长屈肌腱隧道;12拇长屈肌支持带;13跟腓韧带;14距骨下关节;15趾长屈肌腱;16胫骨后肌腱;17踝间后韧带:A 胫骨止点 . B距骨外侧突止点. C内踝后支持带止点.D距骨关节囊止点。
图7:踝前外侧面观(浅层)
1距腓前韧带;2下胫腓前韧带;3跟腓韧带;4伸肌上支持带;5伸肌下支持带;6第3腓骨肌腱;7趾长伸肌;8腓上支持带;9腓下支持带;10腓骨短肌腱;11腓骨长肌腱;12趾短伸肌
图8:踝前外侧面观(深层)
1腓骨尖(外踝);2胫骨(:arrow_lower_left::arrow_lower_left:前结节); 3胫腓前韧带;4胫腓前韧带远端束;5骨间膜;6腓动脉穿支孔;7距骨;8距腓前韧带;9跟腓韧带;10距跟骨间韧带;11伸肌下支持带(切断);12距舟韧带;13分歧韧带(跟舟韧带和跟骰韧带);14腓骨肌滑车(箭头示腓骨肌腱沟);15腓骨长肌腱;16腓骨短肌腱;17 跟腱
(二)内侧副韧带
内侧副韧带(MCL)也称为三角韧带,由大量成束的纤维构成,可大致分为浅层和深层两层纤维。起于内踝止于距骨、跟骨、舟骨。被胫后肌覆盖中、后部分韧带。Milner和Soames对MCL描述被广泛接受,把其分成6部分,但临床上很难将其逐一分离出来。
表1:Milner和Sarrafian关于内侧副韧带描述
图9:踝关节内侧主要构成示意图
1胫舟韧带;2胫弹簧韧带;3胫跟韧带;4胫距后韧带(包含浅层和深层);5跟舟足底韧带(弹簧韧带复合体);6前丘;7后丘;8丘间沟;9载距突;10内侧距骨突;11外侧距骨突;12舟骨;13舟骨结节。
图10:踝关节内侧韧带主要构成
1胫舟韧带;2胫弹簧韧带韧带;3胫跟韧带;4胫距后深韧带;5跟舟足底(跳跃)韧带;6内侧距骨突;7载距突;8距跟内侧韧带;9胫后肌腱
图11:踝关节内侧韧带主要构成(浅层)内侧韧带被胫后肌及趾长屈肌覆
盖。
a图:中立位时韧带与胫后肌关节;b图:胫后肌背切除后;c图:跖屈位;d背屈。1内踝;2 距骨外侧突;3载距突;4舟骨;5胫后肌;6舟骨结节;7趾长屈肌腱;8拇长屈肌腱支持带;9距跟后侧韧带;10跟腱;11跖腱膜;12跟舟韧带复合体;13胫舟韧带;14弹簧韧带;15胫跟韧带;16胫距后韧带
(三)胫腓间韧带
下胫腓联合复合体对于保持胫骨远端和腓骨稳定,对抗因轴向应力,旋转应力及平行应力导致胫腓骨分离作用。由3部分构成,包括:胫腓前韧带,胫腓后韧带,胫腓间韧带。
(1)胫腓前韧带
此韧带起自胫骨前结节(平均位于关节面上5mm),其纤维向外下方走形,止于外踝前方,根据形态学观察,此韧带被分出几束,其中有腓动脉穿支穿过。
图12:距骨关节和足背前上观
1胫腓前韧带;2胫骨前结节。
图13:踝关节前外侧观
1下胫腓前韧带;2下胫腓前韧带远端束;3胫骨前结节;4腓动脉穿支;5距骨三角区;6踝前动脉;7距骨外侧关节面;8距骨背关节面;9距腓前韧带
(2)胫腓后韧带
此韧带基本是由两部分韧带组成,包括浅层韧带和深层韧带。浅层韧带起自外踝后缘向内止于胫骨后结节,此结构与胫腓前韧带正好对应。通常我们讲的胫腓后韧带多指的是此浅韧带。深层韧带呈圆锥型,起自踝窝筋膜近端,止于胫骨后侧缘,此纤维可止于内踝,所以此韧带也被称为横韧带,形成关节后唇,为胫距关节提供稳定,并阻止距骨后脱位。
图14:踝关节后方观
1外踝;2外踝尖;3腓沟;4胫骨;5胫骨后结节;6胫腓后韧带浅层;7胫腓后韧带深层或横韧带;8距骨下关节;9距腓后韧带;10后踝间韧带;11外侧距骨突;12拇趾长屈肌腱隧道(肌腱被移除);13内侧距骨突;14跟腓韧带;15趾长屈肌。
图15:踝关节外侧矢状面观
1胫骨;2距骨;3跟骨;4胫腓后韧带;5胫腓后韧带浅层;6胫腓后韧带深层或横韧带;7距腓后韧带;8后踝间韧带;9距下关节;10胫距关节;11距下关节后囊隐窝;12拇长屈肌。
(3)胫腓骨间韧带
此韧带由大量短纤维构成,中间混杂有起自腓动脉小血管、脂肪组织等。一般认为此韧带为胫腓骨骨间膜的延续。
踝关节韧带损伤诊断
(一)症状
急性期:肿胀、疼痛、瘀斑、活动受限,严重者患肢不能负重行走。
慢性期:不稳(不稳感、易反复扭伤)、疼痛。
(二)体征
1)压痛、肿胀、旋后试验、旋前试验;
2)特殊检查:前抽屉试验ADT(距胫关节/距下关节、旋前位/旋后位、中立位/跖屈位)、侧搬应力试验。
(三)影像学检查
大多数学者均认为踝关节MRI检查对判断踝关节韧带损伤具有重要价值,还有助于排除踝关节骨挫伤、距骨骨软骨损伤。韧带结构在T1和T2加权像呈低信号,韧带断裂表现为韧带结构连续性中断或者正常低信号结构消失。
T1WI及PDW能清晰显示踝关节解剖,T2WI及SPAIR对显示病变有更大的帮助。横断面及冠状面能够显示大多数的韧带,应首先考虑行横断面和冠状面扫描,矢状面作为适当的补充。
(1)不同可疑韧带损伤的韧带选择最佳扫描层面:
①距腓前韧带:以20°斜断面效果最佳;
②跟腓韧带:以-15°斜断面效果最佳。
(2)正常踝关节韧带MR表现
1)内、外侧韧带在所有序列中均表现为条或带状低信号改变;
2)由于韧带间脂肪信号的镶嵌,韧带在MRI上常表现为纤维条索样改变。
(3)踝关节韧带损伤MRI表现
直接征象:
1)韧带形态学上改变:韧带走行、宽厚度异常;韧带边缘不光整;韧带连续性部分或完全中断;
2)韧带信号异常改变。
辅助征象:
1)韧带周围结构改变:脂肪间隙及关节腔异常变化;
2)其他邻近组织或结构的异常改变,包括:骨、软骨损伤、肌腱损伤、关节腔积液等。
1.距腓前韧带撕裂
正常距腓前韧带
距腓前韧带(红箭)连续性和张力尚可,但是韧带显著增粗,关节镜下发现主要为瘢痕组织
距腓前韧带完全撕裂,残端(蓝箭)增粗,前外间隙见大量积液
距腓前韧带部分撕裂合并骨性关节炎
2.距腓后韧带
3.三角韧带
正常
损伤、部分撕裂
4.跟腓韧带
左图:正常 右图:部分撕裂
(图片来源于网络)
踝关节韧带损伤治疗
(一)外侧副韧带损伤
(1)急性损伤
距腓前韧带断裂:石膏固定于中立位
距腓前韧带断裂+跟腓韧带断裂:急诊手术
跟腓韧带断裂:急诊手术
(2)外侧副韧带陈旧损伤
出现不稳感或反复扭伤,经康复练习(肌力练习)无效,则手术治疗。
(二)内侧副韧带损伤
(1)急性损伤
单纯内侧副韧带损伤:少见,较轻,对症治疗。
合并下胫腓分离:闭合复位,轻度跖屈内翻内旋位石膏固定;闭合复位失败,则手术治疗。
(2)慢性损伤
保守治疗:以肌力练习为主,包括胫骨后肌、胫骨前肌、踇长屈肌、趾长屈肌等。
手术治疗:保守无效;目前更倾向于手术治疗。
(三)内外侧副韧带急性损伤
(1)缝合
ATFL缝合(图片来源于网络)
(2)止点重建
CF止点重建(图片来源于网络)
(四)外侧副韧带陈旧损伤
(1)外侧副韧带紧缩
Broström手术
(2)外侧副韧带止点重建
Karlsson手术
改良Karlsson手术(图片来源于网络)
(3)外侧副韧带重建
Watson-Jones
Evans
Chrisman-Snook
(4)外侧副韧带解剖重建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五)内侧副韧带陈旧损伤
(1)内侧副韧带止点解剖重建
(图片来源于网络)
踝关节韧带术后康复
(1)内外侧副韧带止点解剖重建
术后3周:石膏固定
术后4~8周:支具固定,屈伸练习,部分负重
术后6周:内外翻练习
术后8周:完全负重
术后3个月:恢复日常生活和运动
(2)内外侧副韧带解剖重建
术后石膏固定3周,支具固定5周
术后3~8周,功能锻炼
术后8~10周,部分负重,功能锻炼
术后10~12周,完全负重 术后6~9个月,恢复运动
声明:本文为综合整理,文中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用于学习交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