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者的定义
卵圆孔,心脏里左右心房之间的一个结构,因形似卵圆形得名。其在胎儿时期是没有闭合的,因为血液要从此孔流过。出生后,由于新生儿的肺开始工作,卵圆孔就完成了它的使命,开始慢慢弥合。大约在小婴儿半岁至一岁时,卵圆孔就会弥合。不过,大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卵圆孔并不能完全闭合,会留下大小不等的缝隙,像门帘一样隔在左右心房之间,这种情况就称为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
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 ASD)是指2个心房腔室的间隔上存在孔洞,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15%。新生儿发病率约为0.1%,成人有重要临床意义的心内分流中占30-40%。房间隔缺损是先天性心脏病一个常见的类型,先天性心脏病就是出生时就有的心脏疾病,ASD可能单独存在,也可能会伴有其他心脏问题。
根据发生缺损的部位不同,房间隔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继发孔型:最常见,约占60-70%,缺损位于房间隔中部卵圆窝处;跟卵圆孔未闭位置相似,最容易与卵圆孔未闭混淆不清的是中央型房间隔小缺损。
原发孔型:占10-25%,缺损位于房间隔下部近房室瓣处,常伴有二尖瓣前叶裂等;
静脉窦型:占5-10%,包含上腔型、下腔型,缺损分别位于卵圆窝上方及下方,靠近上腔静脉及下腔静脉入口;
冠状静脉窦型:冠状静脉窦与左房之间分隔缺失;
筛孔型:卵圆窝处多个大小不等缺损,可合并房间隔膨胀瘤;
两者的区别
在胎儿期,要区别到底是卵圆孔未闭还是房间隔缺损,超声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比较难鉴别。出生后的超声,如果是在卵圆窝这个位置,一般大一点的(比如5mm以上,个人经验,并不是统一的)称房缺,小的称卵圆孔未闭。
总而言之,名称不同,本质没有区别,主要还是看分流大小,在同样的位置,无论是卵圆孔未闭是房缺,关闭的可能性和手术指征主要取决于大小,跟名称无关。
两者的治疗
两者本质没有区别,所以治疗方法一样,都可以通过介入方法治疗。X线与心电图正常者不需手术;以左向右分流为主,手术以4~10岁效果最佳;若分流量较大,症状出现早或有心衰,也可在婴幼儿期手术;显著肺动脉高压,有双向或右向左分流为主者,需先接受降肺动脉压药物治疗,定期评估肺阻力,决定可否手术。
手术方式有房间隔修补术和房间隔封堵术两种,经皮封堵术属于内科介入治疗,适合直径<30mm的继发孔型房缺,缺损边缘距房顶、上下腔静脉入口、肺静脉入口、二尖瓣4~5mm以上,以保证封堵器有足够的附着点;而房间隔修补术属于传统外科开胸手术,适合静脉窦型、原发孔型或冠状静脉窦型房缺,较大的缺损和有心力衰竭的患者。
经典案例
25岁患者王小姐于今年7月来我院就诊,主诉“反复呼吸困难、胸闷和头晕6年,最近两个月加重”。心血管内科团队当即为其进行了详细检查,尤其是心脏彩超,最后诊断为中央型房间隔小缺损。
先使用经胸心脏彩超判读房间隔中部左向右分流;需要进一步检查。
依据《卵圆孔未闭右心声学造影中国专家共识》等指导原则,我们需鉴别诊断右向左分流(RLS),如卵圆孔未闭或肺动静脉瘘。所以我们再使用经胸心腔声学造影成像判断右向左分流(RLS)阳性,通过Valsalva动作释放,根据在3个周期内“短促性”判断RLS阳性,通过>6个周期内“短促性”判断小肺静脉瘘等原则。
根据上图检测我们判断为房间隔缺损。
最后我们再使用经食管心脏彩超彩超确定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小缺损(中央空孔型);
根据以上检查结果,我们决定行局麻下右心导管术+左心导管术+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手术成功,患者症状消失后出院。
参考文献: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专家组. 卵圆孔未闭右心声学造影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循环杂志, 2022, 37: 449-458.
声明:本文为原创内容,作者黄炯华,仅用于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