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旁边的椎体又骨折了?是手术没做好吗?
很多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做完骨水泥手术(PKP/PVP)后疑惑:“为啥旁边的椎体又骨折了?是手术没做好吗?” 其实,这背后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今天就来揭秘邻近椎体骨折的 4 大 “隐形推手”,帮你看懂骨骼 “受伤” 的真相。
一、骨骼“跷跷板” 失衡:应力集中的蝴蝶效应
比喻理解:就像两人抬重物时,一人突然“撂挑子”,另一人会瞬间承受全部重量。骨水泥强化病椎后,原本由病椎分担的压力会集中到上下相邻椎体,尤其是椎体与椎间盘连接的 “终板” 区域。这种 “应力遮挡效应” 让邻近椎体长期承受超量负荷,就像过度使用的 “弹簧” 逐渐失去弹性,最终出现骨折。
二、骨质疏松:藏在骨骼里的“豆腐渣工程”
数据警示:我国60 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超 30%,骨骼如同 “朽木”,轻轻一折就会断。
-
手术只能解决单个骨折椎体,但患者全身骨骼仍处于“疏松” 状态,邻近椎体可能早已存在显微骨折或骨小梁断裂,只是未出现症状; -
术后若未控制骨质疏松,骨骼会持续“变脆”,就像多米诺骨牌,一个骨折可能 “触发” 另一个。 -
误区提醒:别以为手术是 “万能钥匙”,骨质疏松不控制,其他椎体早晚 “出问题”。
三、手术细节:骨水泥的“量” 与 “度” 很关键
两种技术风险:
-
注射量过多:就像给气球充太多气,病椎变得“硬邦邦”,邻近椎体被迫 “独自承重”; -
渗漏至椎间盘:骨水泥像“胶水” 粘住椎间盘,加速其退变老化,邻近椎体失去缓冲保护。
-
穿刺针误伤邻近椎体终板:好比在墙上打孔时震裂了隔壁墙面; -
过度复位椎体高度:强行“撑高” 病椎,改变脊柱自然曲度,邻近椎体被迫 “扭曲承重”。 -
专业建议:术中精准控制骨水泥量和分布,避免 “好心办坏事”。 详见:【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的致命误区:骨水泥注射量并非越多越好!】
四、术后“放养”:抗骨松治疗 “断档” 惹的祸
-
漏做基础课:补钙、维生素D 是 “地基”,抗骨松药物是 “加固钢筋”,缺一不可;
注意:根据骨密度、骨折史及风险因素,选择“基础治疗→抗骨吸收→促骨形成” 的递进策略。
详见:【骨密度不同,抗骨质疏松药怎么选?一文读懂阶梯用药策略】 -
过早“用力过猛”:术后 3 个月内弯腰、搬重物,相当于让 “受伤的团队” 提前加班,邻近椎体不堪重负。
-
每天按时吃药? -
避免负重动作? -
定期复查骨密度?
划重点:邻近骨折不是 “意外”,而是可预见的风险
-END-
声明:本文转载自<脊柱e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