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桥
冠脉通常走行于心外膜下的结缔组织中,如果一段冠脉走行于心肌内,这束心肌纤维被称为“心肌桥”,而走行于心肌桥下的冠脉被称为壁冠状动脉,主要见于左前降支中段,可引起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死。冠脉造影显示该节段血管管腔收缩期受挤压,舒张期恢复正常或受压程度明显减轻,被称为“挤奶现象”(milking effect)。冠脉造影时心肌桥检出率为0.51%~16%,尸体解剖时检出率则高达15%~85%,差异很大。
1994年葛均波院士发表论文首次确立IVUS诊断心肌桥的金标准,将检出率从不足5%提升至95%以上,而这一标准称为“葛氏现象”(Ge's Sign),并写入国际指南。
图:舒张期前降支的典型冠脉造影及对应IVUS图像

图:收缩期前降支的典型冠脉造影及对应IVUS图像(“挤奶现象”的节段存在“半月现象”)

葛氏三联征
心肌桥的葛氏三联征(Ge's triad)是指在冠状动脉前降支发生的心肌桥相关的一组临床特征,可能是孤立性前降支心肌桥的典型表现。
一、难以缓解的心绞痛
①心肌桥患者的临床表现之一是胸痛持续时间显著长于典型心绞痛,持续数疼痛性质常为持续性压迫感或胸闷感,且休息后改善不明显。
②传统抗缺血药物治疗对胸痛无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硝酸甘油不仅不能缓解症状,反而可能使胸痛加重。
文献中提到一例心肌桥患者,她被误诊为冠心病,胸痛口服抗缺血药物不缓解,且服用硝酸甘油片(500mg)后胸痛甚至加重。体格检查、常规静息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生物标志物(cTnT、NT-Pro BNP)结果均正常。
二、非典型的运动心电图
尽管有创技术不断发展,但运动心电图负荷试验仍是检测心肌缺血的最常用的无创检查方法。
在运动心电图负荷试验中,孤立性前降支心肌桥患者常见表现为Ⅱ、Ⅲ、avF和V4~V6导联ST段显著压低,这与心肌桥前降支供血区域不完全吻合,这种解剖-功能分布不符的缺血现象,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但可能的机制解释包括运动时心肌收缩加强导致桥部压迫加剧、冠脉血流储备降低以及血管痉挛或血栓形成。
此外,运动试验诱发的ST段压低并不能可靠地评估受累的具体冠脉,应结合其他影像学结果综合评估;而除前壁导联ST段压低外,孤立性心肌桥患者也可能出现下壁或侧壁导联的ST段压低。
图A:静息时非特异性ST段偏移

图B:运动试验Ⅱ、Ⅲ、avF和V4~V6导联ST段显著压低

三、过度焦虑
心肌桥患者出现长时间难以缓解的胸痛后常表现出明显的过度焦虑,特别是当常规抗缺血药物治疗(如硝酸甘油)无效甚至胸痛加重时。而焦虑会兴奋交感,加快心率,加强心肌收缩,从而加重心肌桥的受压,加重缺血症状,而症状加重又会进一步增加焦虑,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文献中病例在使用β受体阻滞剂(琥珀酸美托洛尔23.75mg,qd)和抗焦虑药(舍曲林50mg,qd)治疗后可缓解心肌桥相关症状。由此可以看出,焦虑情绪的控制及管理也是治疗心肌桥相关症状中重要的一环,提示在临床中应注意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
-END-
声明:本文转载于<霍乱之间>,以上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用于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