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肌少症作为一种老年综合征,与各种不良健康后果相关,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肌少症表现为年龄增长性的骨骼肌质量、力量和功能降低。近期研究表明,肌少症与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关系密切,大部分CHF患者在疾病早期即可出现外周骨骼肌组织减少,即使是射血分数保留的老年CHF患者,其腿部及全身的非脂质质量也显著减少,并与身体运动能力下降密切相关[1]。
一、肌少症的定义
肌少症(sarcopenia)又称肌肉减少症,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老年综合症,其特征在于肌肉质量、力量和功能的逐渐丧失,并且是老年人衰弱、残疾和死亡的强有力因子[2]。
二、慢性心力衰竭合肌少症的流行病学
肌少症影响5%~13%的60~70岁的老年人和高达50%的80多岁的老年人,亚洲一般老年人群的肌少症患病率为4.1%~11.5%。与同龄对照组相比,CHF患者的肌少症患病率高达20%。
三、慢性心力衰竭合肌少症的特点
肌少症虽然是一种年龄增长性疾病,但并发CHF可以加速骨骼肌病变发生,在疾病早期即可出现外周骨骼肌组织减少,较不并发CHF病人更易表现出运动耐量及运动能力的下降,加速肌少症病情恶化。而肌少症作为CHF的并发症,又严重影响着CHF的病情进展及预后。
四、肌少症的诊断
1.肌肉质量减少。
2.肌肉肌力减低。
3.肌肉功能下降。
满足第1条,且同时满足有2和(或3)即可诊断。
五、慢性心力衰竭合肌少症可能机制
①蛋白质代谢失衡:心力衰竭患者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及自噬-溶酶体系统参与骨骼肌蛋白质的分解。
②氧化应激:氧化应激是心力衰竭等几种严重病理状态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导致肌少症发生的重要机制,高水平的氧化应激可使肌细胞的线粒体受损,进而导致肌细胞功能受损。
六、治疗
1
单纯肌少症的治疗
1、增加抗阻力运动:抗阻力运动拥有最多证据,可增加肌肉力量,保持肌肉容量,建议每周3次以上,每次20分钟至30分钟为宜,由于个体差异,最好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
2、增加蛋白质摄入:蛋白质占肌肉重量的20%,是合成肌肉的重要原料。老年人每天摄入1.0g/kg至1.5g/kg的蛋白质。
3、增加维生素D摄入:有研究显示,在维生素D水平偏低的人群,增加维生素D可有效增强髋部屈肌的力量。老年人可通过日晒、食物摄取或遵医嘱服用维生素等方式补充维生素D。
4、积极控制慢性病:慢性疾病往往伴发炎症反应及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有效控制慢性疾病可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对于保持肌肉容量,维持肌力和肌肉功能有重要作用。
5、药物治疗:胰岛素(INS)促进快肌纤维蛋白质的合成;生长激素(GH)影响肌肉蛋白质的代谢发挥肌肉营养作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具有运动神经元营养作用;性激素(睾酮、雌激素等)显著促进肌肉合成。
2
慢性心力衰竭合肌少症的治疗
生长激素、胃饥饿素及维生素D补充剂等,也是目前激素疗法研究的热点,但尚缺乏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研究。小型临床试验结果显示,ACEI和ARB可以通过促进内皮细胞增生、增加骨骼肌肌肉血流量、改善胰岛素抵抗及线粒体功能、减少炎性因子IL-6、TNF-α水平等机制起到保护骨骼肌的作用,从而改善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量[3]。
七、慢性心力衰竭合肌少症的预后
通过对160例HF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52 例肌少症患者的1 年内全因死亡风险是其他人群的4.5倍。
参考文献
[1]周学锋,刘洪波,罗永全等,肌少症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中国心血管病杂志,2017,22(5):347-351
[2]杨文涛,周长喜,王玉堂等,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肌少症的研究进展,老年医学与保健,2019,25(6):857-860
[3]崔怡宁,孙颖,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肌少症的研究进展,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20(6):656-658
林明宽
三亚市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
林明宽,三亚市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长期从事心血管内科心电生理介入。曾在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进修一年。目前担任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广东医学杂志、实用心电学杂志、重庆医学杂志、中国医药导报的审稿专家。担任海南省绿色电生理常委,海南省心血管委员会委员,海南省心律失常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