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臼后倾(Acetabular Retroversion)是1999年Reynolds教授首次提出的,认为髋臼后倾是导致髋关节疼痛的原因之一。髋臼后倾指的是髋臼在水平面上的病理解剖变异。正常髋臼开口在水平面上是指向前外侧,而髋臼后倾时其开口在水平面上指向外侧或后外侧。髋臼后倾常常是髋臼过深引起,其表现为髋臼前侧过度覆盖,而后侧覆盖正常。
髋臼后倾与多种髋关节疾病密切相关,尤其是股骨髋臼撞击综合症(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髋关节发育不良(DDH)、儿童股骨头无菌性坏死(Perthes病),而且由髋臼后倾继发的髋关节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如何通过经济实惠的X线判定髋臼是否后倾对于髋关节病变的筛查十分必要。现综述了几种髋臼后倾的影像学特征,供大家参考。
首先,通过X线诊断髋臼后倾的前提必须是拍出一张标准的骨盆正位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标准的骨盆正位拍摄方法:以髂前上棘连线和耻骨联合上缘水平线之间的中点为骨盆“中心点”,放射线球管正对此点,且距离胶片120 cm。骨盆放平,透视下观察尾骨是否指向耻骨联合中点,双侧泪滴、闭孔和髂骨翼是否对称,以此来确认骨盆不存在任何旋转。此时骶尾关节中点到耻骨联合上缘的距离,男性一般应为40~55 mm,女性一般为25~40 mm。
其次,X线影像特征:
1、交叉征(cross-over sign, COS)与后壁征(the posterior wall sign, PWS)
(图片来自Reynolds D,Lucas J.Retroversion of the acetabulum A cause of hip pain[J].Th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British volume,1999,81(2):281-288.)
这两种影像学特征是Reynolds教授提出髋臼后倾概念时首次提出的。交叉征是指髋臼后缘轮廓线与臼顶的交点位于髋臼前缘轮廓线与臼顶交点的内侧。前后缘轮廓线在向远端走行的过程中出现交叉,而过了交叉点以后,髋臼前缘轮廓线又在后缘轮廓线内侧走行,构成交叉征或“8”字征。交叉点通常位于髋臼的近端 1/3 处。后壁征是指髋臼后缘的轮廓线位于髋关节中心点的内侧,提示髋臼后缘对股骨头的覆盖很小。
2. 坐骨棘突出征(the prominence of the ischial spine sign, PRIS)
2008年,Fabian Kalberer 教授首次提出的。他发现髋臼后倾的患者坐骨棘向内侧盆腔突出明显,而正常患者骨盆正位像上显示不清楚。他认为坐骨棘征与交叉征高度相关,当坐骨棘征阳性时高度提示髋臼后倾,且坐骨棘征阳性可提示髋臼前后壁未钙化的儿童髋臼后倾。
(图片来自:Kalberer F,Sierra RJ,Madan SS,et al.Ischial spine projection into the pelvis : a new sign for acetabular retroversion[J].Clinical orthopaedics and related research,2008,466(3):677-683)
3. 象耳征(Elephant’s ear sign)
2019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田少奇主任提出一种新的预示髋臼后倾的影像学特征。他描述髋臼后倾的患者两侧的髂骨翼向外侧突出类似于大象的耳朵,并以此命名。象耳征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图片来自:Shaoqi Tian, MD , Hamed Vahedi, MD, Karan Goswami, MD,et al. Elephant’s ear sign: a new radiographic finding indicative of acetabular retroversion)
尽管X线在诊断髋臼后倾方便有如上几种特殊征像,且费用低易普及,但X线毕竟是重叠影像,对早期病变显示不敏感,对患者体位摆放要求较高,体位摆放不准确容易造成误诊。多层螺旋CT可以弥补X线的不足,其强大的后处理技术,能够清晰显示髋关节细微骨质情况。当诊断FAI时仍然推荐进行单髋MRI检查确诊,其可以清晰发现盂唇的损伤情况,通过MRI轴位片可以测量髋臼前倾角的大小,间接评估后倾情况。
目前髋臼后倾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儿童Perthes病,研究认为31%-60%的Perthes病患儿存在髋臼后倾的情况,男性患儿的出现率略高于女性患儿,术前准确的识别髋臼后倾情况,利用髋臼周围截骨的手术设计,从而提高手术效果。
来源:本文由供稿单位提供,作者哈承志老师(授权好医术发布),仅用于学习交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哈承志
聊城市人民医院
博士,副主任医师,聊城市人民医院关节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