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提出
每次眼底激光治疗后,应该记录该次激光的治疗参数,这个参数应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
本次激光治疗的眼底部位,比如,是哪个象限、上半部视网膜还是下半部视网膜等等。
本次激光所使用的治疗参数,如激光波长、光斑大小、输出功率、曝光时间、激光点数等。
临床上,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全视网膜光凝时,需要分几次来完成,但后面接手激光的医生可能并不是上次激光的医生,由于2次激光之间需要间隔若干天,假如前一次激光没有达到3级光斑的要求,又没有留下激光参数记录,那么接手激光的医生需要很费力的去寻找上次激光的痕迹。另外,由于每只眼的眼底情况不一样,上一次的治疗参数对本次治疗具有实际参考作用。
“试激光”问题
“试激光”,主要发生在依从性较差的病人。病人可能因为紧张、恐惧、对疼痛敏感等因素,不能很好地配合激光治疗。遇到这种情况,不要勉强完成预定的治疗计划,一方面耐心解释这项技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手术”,做好心理安慰;另一方面,可以进行“试激光”。所谓的“试激光”,就是在眼底并不重要的部位,比如避开视盘和黄斑,通常是血管弓外,先少打几个光斑,让病人做一个初体验,大多数患者在接下来的几次激光时都能很好的配合。假如每次激光后,能表扬一下病人,增强患者配合治疗的信心,可能效果会更好,实践证明,这种鼓励是有用的。
激光参数的记录格式
这里提出的激光参数记录格式,只是我个人的一种工作习惯,并不是那种共识性的规定,只是使用起来可能比较方便实用一些而已。这个记录格式是这样的:
激光波长/光斑直径/输出功率/曝光时间/激光点数
由于多波长激光的使用,在记录参数时,应当注明所使用激光的波长,常用的是对绿激光和黄激光加以区别,红激光使用的相对较少,单位是nm。光斑直径,在视网膜的不同部位使用的大小是有选择的,单位是μm。输出功率,也就是俗称的能量大小,一般用mW,这个需要做一下说明,在同一次激光时,眼底的不同部位mW可以是不同的,最常见的就是无灌注区与相邻正常视网膜所需要的“能量”就可能不同。曝光时间,通常单位用ms。激光点数Σ求和,表明本次激光一共激发了多少次,在激光完成后仪器会自动显现。举个例子,当一次激光完成后,按照这样一种记录方法,虚拟一个激光记录:
左眼颞上方视网膜 532nm / 200μm / 260mW / 300ms / 237
再次强调,这个格式不是共识规定,每位医生都会有自己的风格和更为简洁科学的记录方法,我在这里只是想说,做完激光应该留下参数记录,仅此而已。
来源:本文内容转载自“王富彬眼科”,仅作观点分享。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未经核实,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