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假体周围骨折是一种相对罕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在0.4%-5.4%之间,但随着生物髋关节假体的应用,这种并发症是上升的。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期间发生的假体周围骨折影响假体稳定性、术后结果和假体存活率。与术中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相比,非骨水泥髋臼假体杯术中髋臼骨折(IPAF)的发生率很低。
01
隐匿性假体周围骨折
在过去的20年里,生物型髋关节假体已经成为关节外科医生的主流选择。在美国,2012年,生物型髋关节假体已占初始髋关节置换手术总数的93%。生物髋关节假体成功的关键是对宿主骨具有良好的初始稳定性和足够的骨性覆盖。为了追求最初的稳定性,关节外科医生通常采用压配技术来安装假体,这也是术中假体周围骨折的部分原因。然而,一些隐匿性假体周围骨折在术后常规X线片上很难发现。所谓假体周围的隐匿性骨折,是指操作者术中判断和术后常规髋关节X光检查未发现的骨折。三维CT重建技术可以排除金属伪影的干扰,多方位、多水平观察假体周围的骨骼状况,对隐匿性骨折具有较高的诊断率。目前关于假体附近隐匿性骨折的文献很少,临床建议也很少。假体附近隐匿性骨折的频率、位置、危险征兆和预后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关节外科医生应该特别注意如何评估和治疗假体周围的隐匿性骨折。
02
影像学表现
77岁男性左股骨颈骨折患者接受了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CT横断面及冠状重建显示左侧股骨颈骨折,髋臼无骨折线。B:左侧髋关节置换术后第1天,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假体周围无骨折线。C:左侧髋关节CT横断面和矢状位重建显示髋臼周围的骨折线(用红色箭头表示)
03
不可忽视的并发症
传统的髋关节正位和侧位X线片可以评估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的位置、角度和肢体长度,但要确定假体周围是否发生了隐匿性骨折是具有挑战性的。在Shengtao Gao的文章中,采用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术中假体周围隐性骨折发生率为2.99%(23/769),髋臼侧隐性骨折发生率为0.78%(6/769),隐匿性股骨骨折发生率为2.2%(17/769),股骨侧隐性骨折发生率高于髋臼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翻修率为0.52%(4/769)。翻修者占隐匿性股骨骨折的17.39%(4/23)。其余患者成功接受保守治疗。Haidukewych等人报道了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非骨水泥假体术中假体周围髋臼骨折(IPAF)的发生率为0.4%。然而,Sharkey等人报道了13例患者在植入非骨水泥髋臼假体时发生髋臼骨折,而在13例患者中只有9例在术中发现了髋臼骨折。这项研究怀疑使用非骨水泥髋臼假体可能会导致比可检测到的骨折数量更多的骨折。长谷川等人介绍了术中髋臼假体周围隐匿性骨折,定义为术中无法识别、术后X线片无法发现、术后1周内才能确诊的术中髋臼假体周围隐匿性骨折(IPOA),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假体周围隐匿性骨折的发生率为8.4%(41/486髋关节)。最近,Dammerer等人报道了115名高度精选的患者中有58名术中髋臼假体周围隐匿性骨折(50.4%),在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30天内接受了骨盆薄层CT扫描,这些发现表明,非骨水泥髋臼置入术中的术中髋臼假体周围隐匿性骨折不再是一种罕见的并发症。包括术中髋臼假体周围隐匿性骨折(IPOA)在内的术中假体周围髋臼骨折(IPAF)是医源性并发症之一。一些已报道的危险因素包括骨质疏松症、高BMI、发育不良、按压配合技术、非骨水泥型髋臼假体、扩髓>2 mm,以及放射治疗。非骨水泥髋臼假体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已变得越来越普遍。因此,预计IPAF和IPOA的数量将会增加。IPAF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严重并发症;有报道指出,这种骨折的处理很困难,脱位和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很常见。Laflamme等人报道,在平均36个月的随访期内,IPAF患者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有很高的翻修率(25%)。因此,确定IPAF并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是很重要的。Pascarella等人报道了一种治疗IPAF的方法,并建议患者在8周后非骨水泥髋臼杯稳定时出院,或者使用螺钉增加假体的初步稳定性。
04
总结
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发生髋臼假体周围隐匿性骨折可有良好的中长期疗效。对于髋臼假体周围隐匿性骨折的诊断,虽然放射学随访是必要的,但可能不需要额外的治疗或康复计划。骨质疏松症、体重指数和外科医生的经验都是假体周围隐匿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对于术中股骨侧的隐匿性骨折,处理起来应该要比术中髋臼隐匿性骨折慎重。
声明:本文转载于<骨零年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用于学习交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