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窦外提升术是经上颌窦前外侧壁入路的开窗式上颌窦外提升术。
适应症
-  
  
上颌窦底距牙槽嵴顶的高度小于5mm  -  
  
上颌后牙区连续多颗牙缺失  -  
  
复杂上颌窦底解剖形态 
 
手术禁忌症
-  
  
急慢性上颌窦炎  -  
  
上颌窦根治术后  -  
  
上颌窦囊肿  -  
  
严重过敏性鼻炎  -  
  
严重吸烟 
 
术式分类
-  
  
球钻开窗  -  
  
超声骨刀  -  
  
环钻法 
 
术前准备
-  
  
影像学准备:最好CBCT  -  
  
特殊器械准备 
 -  
   
上颌窦底黏膜剥离器  -  
   
球钻和金刚砂钻等系列钻头(选用)建议初学者用粗球钻,不易损伤窦底黏膜  -  
   
超声骨刀(选用)  -  
   
环形钻上颌窦外提升器械盒(选用)  -  
   
骨移植材料及可吸收性生物膜等 
 
手术步骤
-  
  
术前麻醉:调整患者体位,一般为仰卧位,头略偏向对侧,采用术区常规局部浸润麻醉方法。 
 -  
  
切口设计:沿牙槽嵴顶或偏腭侧切开黏膜,近远中邻牙颊侧做纵形切口,呈“倒梯形”,注意设计在开窗区以外5mm。 
 -  
  
暴露上颌窦前外侧壁:向颊侧将全层黏骨膜瓣翻起,充分翻瓣,暴露上颌窦前外侧壁。 
 -  
  
前外侧壁开窗:窦底平坦采用传统的天窗法;若存在上颌窦底分隔时,窗体可设计为“W”形或双窗形,以让开分隔。 
在上颌窦前外侧壁磨出开窗的边缘,当接近上颌窦黏膜时局部呈现灰蓝色。 
开窗部位骨板的处理方式有骨板磨除式、翻入式和揭盖式(临床多采用)。 
 -  
  
揭骨板:将骨板撬动、剥离并向外翻起。 
 -  
  
剥离骨膜:于开窗部位进入上颌窦,用上颌窦黏膜剥离器紧贴骨面充分剥离黏膜。 
 -  
  
制备种植窝:按常规种植窝制备方法逐级制备种植窝。 
 -  
  
充填骨移植材料:在被抬起的窦底黏膜下填入适量骨移植材料,避免黏膜张力过大,影响血运,甚至造成黏膜破损撕裂。 
 -  
  
植入种植体:根据牙槽嵴顶距上颌窦底的剩余骨量和骨质,在保证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前提下可考虑同期植入种植体。 
(骨量小于3mm时应二期植入)  -  
  
复位骨板:将揭下的骨板盖于开窗处,可有效阻挡骨移植材料溢出。 
 -  
  
关闭术区:术区对位严密缝合,确保无张力缝合,必要时减张处理。 
 
注意
-  
  
开窗的位置、形状和大小由上颌窦底和外侧骨壁的解剖条件所决定。 
其底线应高于上颌窦底约3-5mm,顶线可参考拟提升的高度。 
 -  
  
剥离完窦底黏膜后采用鼻腔鼓气法检查窦底黏膜的完整性。 
 -  
  
植入种植体后对开窗部位多盖以可吸收性生物膜,完全覆盖封闭开窗区。 
 
术后注意事项
-  
  
术后术区局部压迫止血。 
 -  
  
抗炎抗感染治疗,针对需氧菌和厌氧菌用药,多静脉给药,必要时可加地塞米松控制水肿。 
 -  
  
术区48-72小时内局部冷敷,控制水肿。 
 -  
  
保持鼻腔通畅,术后禁止擤鼻,以防止因此产生的窦腔内压力影响到窦底植骨区。 
 -  
  
术后7-10天拆线。 
 
并发症
-  
  
术区出血:局部压迫、钳夹、骨蜡。 
 -  
  
上颌窦黏膜穿孔:较小可不处理,较大可衬以胶原膜来封闭。 
 -  
  
上颌窦黏膜撕裂:立即停止手术,将其复位,关闭伤口,愈合2-3个月后再行提升术。 
 -  
  
上颌窦感染:发生率较低,一旦发生立即采取抗感染治疗、上颌窦冲洗等措施,若无法控制则需手术清除植入物。 
 
优点
-  
  
手术视野较大  -  
  
直视下进行  -  
  
提升幅度较高  -  
  
可以控制提升高度 
 
缺点
-  
  
翻瓣范围大,手术操作复杂  -  
  
创伤大,耗时较长  -  
  
植骨需求量大,必要时需从身体其他部位取骨  -  
  
术后不良反应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