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目前抗骨质疏松症药物主要有骨健康基本补充剂、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双重作用机制药物等,其中骨健康基本补充剂有普通维生素D等,双重作用机制药物包括活性维生素D等。
维生素D的区别
维生素D主要包括普通维生素D和活性维生素D,与普通维生素D相比,活性维生素D不受血清25(OH)D的负反馈调节,可有效提高骨骼、肌肉等靶组织中1,25(OH)2D3水平,且在预防骨量流失和降低骨折发生率方面更有优势。
普通维生素D包括维生素D2、维生素D3,其能促进钙吸收,利于骨骼健康、促进骨骼矿化、增加肌力、降低跌倒风险,且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可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其可与钙剂、抗骨质疏松症药物联用;活性维生素D主要有25-(OH)D3(骨化二醇)、1α-(OH)D3(α-骨化醇)、1,25-(OH)2D3(骨化三醇)等。
目前国内上市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活性维生素D主要是α-骨化醇、骨化三醇,其可促进骨形成和矿化及抑制骨吸收,能明显升高腰椎骨密度,减少椎体或非椎体骨折风险,降低跌倒风险,对髋部骨密度无明显影响,尤适于老年人、肾功能减退者及1α-羟化酶缺乏或减少者。
此外,明显缺乏维生素D的骨质疏松症者,必要时可选普通维生素D以纠正维生素D的营养缺乏,同时使用活性维生素D以抗骨质疏松症。
维生素D的区别:
分类 |
药物 |
比较 |
普通维生素D |
维生素D2、维生素D3 |
①普通维生素D经肝脏、肾脏代谢活化成1,25-(OH)2D3才有生物学活性。 ②维生素D2对维生素D结合蛋白(VDBP)的亲和力相对较低,其半衰期短,比维生素D3更易耐受药物过量。维生素D3与维生素D2相比,组织清除慢,生物利用度高,建议首选用于维生素D缺乏。 |
活性维生素D |
骨化二醇、α-骨化醇、骨化三醇等 |
①骨化二醇无需肝脏代谢活化,但需肾脏1α羟化酶活化后才有生物学活性。α-骨化醇无需肾脏代谢活化,但需肝脏25羟化酶活化后才有生物学活性。骨化三醇有完全生物学活性。 ②α-骨化醇升高血钙的作用弱于骨化三醇,半衰期长于骨化三醇,停药后作用消失约需1周。骨化三醇半衰期短,停药后作用消失也较快(2-3d)。 ③活性维生素D致高尿钙的风险明显高于普通维生素D,特别是联合补充钙剂时。活性维生素D剂量越大,发生高钙血症的风险越高。 |
α-骨化醇、骨化三醇的区别:
α-骨化醇[1α-(OH)D3] |
骨化三醇[1,25-(OH)2D3] |
|
活性形式 |
需经肝内25-羟化酶羟化为1,25-(OH)2D3才有生物活性。 |
已是活性形式,不需经过肝脏和肾脏羟化酶羟化。 |
起效时间 |
1-3d |
1-3d |
停药后作用消失时间 |
5-7d |
2-3d |
注:α-骨化醇用于肝功能不全者可能会影响疗效,不建议使用。 |
维生素D使用的注意事项
(1)不良反应
如维生素D中毒、高钙尿症和肾结石、高钙血症、软组织钙化等。
1)维生素D中毒:
不适当的大剂量使用或意外过量可致维生素D中毒,罕见。持续血清25-(OH)D>500nmol/L可认为是潜在维生素D中毒。常见非特异性症状包括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厌食、多尿、体重减轻、心律失常等,明显症状包括因慢性持续血钙水平升高导致血管和组织钙化,影响心脏、血管和肾脏。禁用于维生素D中毒征象者。
2)高钙尿症和肾结石
维生素D可增加尿钙排泄而致高尿钙症。与钙剂联合增加肾结石风险。治疗期间注意监测尿钙,特别是同时补充钙剂者。肾结石者慎用。
3)高钙血症
见于维生素D过多摄入,表现为恶心、呕吐、便秘、肌无力、眩晕、骨痛等。肺结核和活动性结节病等肉芽肿疾病者1α-羟化酶活性增加,致高钙血症的风险增加。治疗期间注意监测血钙,特别是同时补充钙剂者。高钙血症者禁用。
3)软组织钙化
可致机体钙吸收增加,过多的钙负荷可能致血管钙化、肾与关节等软组织钙沉积及其导致的血压升高、心血管事件增加、肾衰竭和小儿生长发育停止。此外,骨化三醇对肠道、肾脏、骨骼内磷的转运也起作用,需根据血磷浓度来调整磷结合剂的用量,当高血钙和高血磷同时存在时,可能引起软组织钙化。
4)其他
可降低血清磷酸酶浓度,升高血清钙、胆固醇、磷酸盐和镁的浓度及尿液钙和磷酸盐的浓度。合并动脉硬化、心功能不全、高胆固醇血症、高磷血症者慎用。
可过度抑制甲状旁腺激素(PTH )分泌,可能加重骨质流失及致低转运性骨病。
其他可见恶心、呕吐、消化不良、食欲减退、便秘、腹泻、口渴、伴有口渴的发热、口内有金属味、疲乏无力、持续性头痛、目眩、贫血、骨痛、肌痛、肩膀酸痛、麻木、背痛、胸痛、尿混浊、惊厥、高血压、眼对光刺激敏感度增加、结膜充血、心律失常、心悸、精神异常、情感淡漠、皮肤瘙痒、夜间多尿、脱水、严重腹痛(有时误诊为胰腺炎)、体重下降、感觉障碍、营养不良、泌尿道感染、耳鸣等。
(2)药物相互作用
与钙剂联用时,高尿钙或高血钙风险增加;
与含镁药物合用,可引起高镁血症,特别是慢性肾衰竭者;
与洋地黄联用,如维生素D引起高钙血症,易诱发心律失常;
与噻嗪类利尿剂联用,可增加高钙血症的风险;
与含磷药物联用可诱发高磷血症,避免同用钙、磷和维生素D制剂;
巴比妥、苯妥英、抗惊厥药物、扑米酮等为肝药酶诱导剂,可降低维生素D效应,长期服用应补充维生素D3;
可抵消降钙素类药物对高钙血症的疗效;
考来烯胺、含铝抗酸剂可降低肠道对维生素D的吸收,避免合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对维生素D有拮抗作用,可减少消化道对钙、磷的吸收,降低血钙浓度。
参考文献:
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7,10(5):413-431
2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0,19(4):304-315
3老年人维生素D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8)[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8,37(9):953-957
4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8)[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8,24(12):1541-1557
5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在慢性肾脏病患者中应用的中国实践方案(2019版)[J].中华内科杂志,2020,59(2):104-112
6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J].中华骨科杂志,2017,37(1):4-5
7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临床应用共识[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8,11(1):1-11
8林华等.2017年《英国骨质疏松症预防和治疗临床指南》解读(二)[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8,12(1):15-18
9维生素D与成年人骨骼健康应用指南(2014年标准版)[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4,20(9):1011-1030
10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011年)[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1,4(1):12
11钱之玉.药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576-577
12李大魁等.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168
说明:本文由供稿单位提供,作者高丽丽医师(授权好医术平台发布),仅用于学习交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