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病例
患者女性,41岁,因“间断胸痛3年,再发加重3天”入院。
现病史
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胸痛,伴胸闷气短,伴大汗淋漓,无恶心呕吐,无发热咳嗽。持续数分钟后上述不适症状自行缓解。此后胸痛间断发作,时间不固定,均未予重视。3天前胸痛明显加重,就诊于当地医院行心电图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未予特殊处理。现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我科门诊以“胸痛待查”收治我科,发病以来,食纳精神可,大小便如常,自诉体重无明显变化。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无吸烟饮酒史。婚育史及家族史无明显异常。
入院后积极完善相关检查,各项辅助检查结果如下:
NT-proBNP:404pg/ml
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心肌酶、肌钙蛋白I、凝血六项、肝炎系列、肾功能+电解质、肝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
心脏彩超:心内结构及心腔大小未见异常;左室收缩功能正常,舒张功能正常;彩色血流显示:二尖瓣少量返流。
胸部CT:双肺散在条索灶;双侧胸膜增厚,左侧较前明显。
运动心电图:运动中出现典型的心绞痛,广泛缺血性ST段下垂性下降≥1mm,持续≥6min,判定为运动试验阳性。(见图1、图2)
图1 静息时,窦性心律,大致正常心电图
图2 运动时,窦性心律,广泛性ST-T异常
冠脉CTA:未见明显异常(见图3)
图3 冠脉CTA图像
多体位造影显示,冠脉走行区内可见明显钙化影,左右冠脉开口未见异常,冠脉供血呈右优势型,左主干未见明显狭窄,前降支开口近段可见80%局限性狭窄,远段管腔不规则,可见40-50%节段性狭窄(见图4),回旋未见明显狭窄,右冠未见明显狭窄。
图4 前降支开口近段可见80%局限性狭窄,远段管腔不规则,可见40-50%节段性狭窄
图5 注入硝酸甘油后复查造影,前降支开口近段狭窄解除
结合患者病史及各项辅助检查结果,考虑胸痛为“冠状动脉痉挛”发作。
药物治疗方案
改善冠脉痉挛:地尔硫䓬缓释胶囊
抗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调脂稳定斑块:阿托伐他汀片
扩张冠脉: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
改善心肌代谢:曲美他嗪片
病程转归:口服药物后患者不适症状缓解,3天后带药出院。出院时活动正常,嘱低盐低脂饮食,规律服药,不适随诊。
01
定义
冠状动脉痉挛(CAS)指的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心脏较大的冠状动脉暂时性过度收缩,引起血管不完全性或完全性闭塞,从而导致心肌缺血,产生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的临床综合征。从字面意义上,它可以被理解为心脏血管“抽筋”。冠状动脉痉挛易发生于有粥样硬化的冠状动脉,偶发生于表面“正常”的冠状动脉,它的任何一个分支或多个分支均可受累。
02
危险因素
目前明确与CAS有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和血脂代谢紊乱,二者也是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等则与CAS没有相关性。另外,下列因素可诱发冠脉痉挛:精神创伤、过度劳累、吸食含有可卡因的毒品,酗酒,介入治疗,过敏以及停用扩冠药物等。
03
临床表现
① 典型CAS性心绞痛(变异性心绞痛):病理基础是CAS导致冠状动脉完全或近乎完全闭塞;
② 非典型CAS性心绞痛:病理基础为冠状动脉痉挛导致不完全闭塞、或弥漫性痉挛、或完全闭塞但有侧支循环形成,产生非透壁性心肌缺血;
③ CAS诱发急性心梗:完全闭塞性痉挛并且持续不能缓解即导致急性心梗;
④ CAS诱发心律失常:严重而持久的CAS可诱发各种心律失常;
⑤ 缺血性心肌病:反复发作的弥漫性CAS会引起缺血性心肌病。
04
诊断方法
CAS诊断的金标准仍然是冠脉造影检查。在冠脉造影检查过程中,观察到冠脉痉挛(狭窄程度达90%以上)自行发作,或经诱发出现血管痉挛,或观察到硝酸酯类药物对狭窄血管的显著扩张作用并伴有心电图ST段恢复,即可诊断为冠脉痉挛。
对于冠状动脉造影未见明显固定性狭窄的胸痛或胸闷患者,均应在造影后进行药物激发试验以明确或排除CAS。与麦角新碱相比,乙酷胆碱激发试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概率较低,应用更广泛。
05
治疗
1. 急性发作期治疗:首选舌下含服或喷雾剂口腔内喷雾,若在5min左右仍未能显著好转可以追加剂量,若连续使用2次仍不能缓解,应尽快静脉滴注硝酸甘油。
2. 稳定期治疗:
① CCB:是疗效最肯定且应用最广泛的防治CAS的药物,常用的有地尔硫卓、氨氯地平、贝尼地平等。
② 硝酸酯类药物:预防CAS复发的疗效不如CCB,常用于不能使用CCB时的替代或当CCB疗效不佳时与之联合。
③ 其他: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
声明:本文为原创内容,作者小熊,以上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用于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需授权。